近日,江苏省公布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创新案例,《泰州市姜堰区教育局创新“三联”机制致力校园餐“暖心暖胃”》名列其中。近年来,姜堰区教育局坚持把抓好“校园餐”作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民生大事,坚持问题导向,创新“三联机制”,推动校园餐源头可溯、过程可控、价格可调、责任可究,努力让全区8万名师生校园餐吃得安心放心、暖心暖胃。学生伙食费总支出累计下降21.91%,每年为学生“加菜”1000多万元,社会满意度达97.6%。
线上联通促公开,推动校园餐智慧化运营。率先完成全省“阳光食堂”智慧监管平台“食材集中联合采购”试点任务,从源头上确保校园餐既卫生又安全。把好招标采购关。系统推进“食材集中联合采购”招标方式改革,实现供应商和食堂工作人员全程无接触采购、不见面招标。定期汇总供应商中标信息,对价格不合理、现金流不正常、招标不够规范的学校,第一时间发布预警信息,下发整改通知书,约谈主要负责人。把好食材操作关。出台全国首个《学校食堂食材全过程加工操作规范》,明确洗菜、切菜、配菜、炒菜、炖菜、蒸饭等六项标准,确保菜品更有质量、管理更为高效,推动学校食堂精细化管理、规范化运行。把好风险防控关。为全区学校食堂配备智能电子磅秤,所有数据一键上传平台,建立90余辆供货车数字档案,实行运输车辆备案+GPS轨迹追踪“双锁定”;借助“互联网+明厨亮灶+AI智能抓拍”系统,设置教育局、市场监管局、家长三个视频监督端口,远程监管重点部位,实现全流程监管。
线下联管促规范,推动校园餐制度化管理。聚焦校园餐管理薄弱环节,完善部门综合监管制度。筑牢廉洁“防火墙”。牢牢把住“食材验收”这个总开关,严格执行“查资质、查车辆、查品类”“三查”制度,落实“一看二摸三闻”现场感官验收规定,确保食材新鲜、安全;建立数据录入、核算、验证机制,及时比对采购、入库、出库信息以及财务收支数据,定期开展食堂财务互审,有效遏制食堂“微腐败”。打好监管“组合拳”。紧盯食材采购、配送、查验、贮存、加工制作等关键环节,会同区纪委、市场监管局组建溯源专班,采取“飞行检查+数据溯源”,现场调取溯源数据,对违规供应商依法依规采取约谈、扣除服务分、列入黑名单、终止合同等措施,实现违规行为动态清零。用好考核“指挥棒”。制定严格的供应商准入标准,建立合格供应商公示、质量保证金、“黑名单”等制度,由责任督学负责片区学校食品安全检查考评工作,根据考评结果动态调整供应商,截至目前,2家供应商因食品安全问题被列入食材供应“黑名单”。
条线联动促提升,推动校园餐社会化评价。持续完善联络沟通机制,筑起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信任桥梁。建立膳食委员会。成员由校长、教师代表、家长代表、社会行风监督员等组成,定期听取对学校食堂的建议。落实学校负责人和家长陪餐制度,教育局班子成员定期到校体验就餐,了解学生就餐情况和学校食堂管理情况。举办厨房开放日。开展“明厨亮灶”校园行活动,每季度邀请家长代表、社会媒体、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走进学校,实地参观“厨房重地”,监督食品制作流程,对食品质量、卫生状况、服务质量、环境设施等方面综合评价,对反馈问题集中、满意度不高的食堂,逐一提醒、限时整改。开展厨艺大比拼。组织全区食堂厨师厨艺大赛,83家学校食堂厨师一展才艺,依据《学校食堂食材全过程加工操作规范》,由同行、家长、师生组成社会评委团,现场评出10名校园“厨神”。同时,探索在全区范围内评定星级厨师,按照星级调整薪资报酬,进一步激励厨师提升厨艺厨德,为全区师生“幸福餐桌”保驾护航。(马军 姜存义) 编辑:张萍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