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是:主页 > 特别关注 > 七夕跨海扬雅趣 持正固本守根脉

七夕跨海扬雅趣 持正固本守根脉

时间:2025-08-31 14:39  来源:姜堰区总工会  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

       银汉迢迢,牵牛织女星的传说,早已不止在中华大地流转。当伦敦街头的华人姑娘身着汉服演示绒花制作,当纽约唐人街的“乞巧工坊”吸引金发碧眼的参与者,当东南亚多国将七夕纳入本土文化节庆清单——这个源起汉代的传统节日,正跨越山海,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鲜活名片。而这份“走出去”的底气,恰恰源于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坚守;这份坚守,亦是当代人表达爱国情怀融进日常的生动注脚。
 
       曾几何时,西方情人节的玫瑰与巧克力几乎垄断了年轻人对“浪漫”的定义,圣诞节的装饰早早挤满商场橱窗,部分人在外来节日的狂欢中,渐渐淡忘了本土节日的文化意涵。这种文化符号的倾斜,看似是“选择自由”,实则暗藏文化入侵的隐忧——当一个民族的年轻人对自身传统节日的记忆模糊,对外来节日的仪式感却如数家珍,便是文化根脉被稀释的信号。如今七夕的“逆袭”,恰是对这种隐忧的有力回应:00后在短视频平台教网友缝制七夕香囊,情侣们以“共放河灯”替代“送玫瑰”,商家推出的“汉服体验套餐”预约爆满。这些场景不是刻意的“复古”,而是年轻人主动重拾文化记忆的自觉——他们用行动证明,爱国不必是宏大的宣言,守住传统节日的仪式感,就是守住“我是中国人”的深刻认同。
 
       坚守七夕,从来不是“排斥外来”,而是以“自我丰盈”抵御文化入侵。文化的生命力在于“各美其美”,而非“以他代美”。我们庆祝七夕,不是拒绝情人节,而是让“牛郎织女的坚贞”与“西方爱情观”并行不悖;我们传承“乞巧”习俗,不是否定现代审美,而是让“追求智巧”的古老智慧,与当代女性“自我成长”的价值取向同频共振。这种“守正”,让中国传统节日拥有了区别于外来节日的独特内核:七夕的浪漫,不止是情侣间的甜蜜,更承载着“对美好生活的祈愿”“对责任与坚守的推崇”,这份东方智慧,正是它能吸引世界目光的关键。当海外友人因七夕传说而了解中国“天人合一”的哲学,因“乞巧”习俗而感知中国“工匠精神”的源头,便是中国文化以“润物细无声”的方式,打破文化入侵的壁垒,在世界舞台上站稳脚跟。
 
       从国内的“七夕热”到海外的“七夕潮”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节日的复兴,更是一条“坚守—自信—出海”的文化发展路径。这份路径背后,是爱国情怀的落地生根:家长带孩子读牛郎织女的传说,是在播撒文化基因的种子;年轻人参与传统手工体验,是在践行“文化传承”的责任;海外华人举办七夕活动,是在搭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。这些看似微小的行动,共同构筑起抵御文化入侵的“文化长城”——当我们对自身传统足够珍视,对外来文化便有了“取其精华、去其糟粕”的判断力,而非盲目跟风;当中国传统节日能在世界范围内绽放光彩,我们的文化自信便有了坚实的支撑,爱国情怀也有了具体的承载。
 
       七夕的星河,跨越千年依旧璀璨。它告诉我们:爱国,可从一束七夕的绒花、一盏河灯、一段传说开始;抵御文化入侵,不必靠对抗,而要靠传承——传承那些藏在节日里的东方智慧,传承那份独属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。当更多中国传统节日如七夕般“走出去”,当更多人以坚守传统为傲,我们的文化根脉便会愈发坚韧,民族精神的灯塔也将愈发明亮。这,便是七夕给当代人的启示:守得住传统,才能立得住自信;立得住自信,方能护得住家国。(拜文琪)
 

编辑:陈玉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