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1月1日,77岁的夏先生(化名)因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紧急转入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(ICU)。经过医护团队近一个月的全力救治和不懈努力,2月13日,夏先生康复出院。家属将一面写有“重患重生福音,医德医术双馨”的锦旗送到医护人员手中,哽咽道:“看着他从昏迷到清醒,从靠机器呼吸到笑着和我们说话,就像一场重生。”
入院时,夏先生出现严重低氧血症,双肺大面积感染,自主呼吸微弱,随即被插管并接入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。然而,病情进展迅猛,尽管抗感染治疗持续升级,患者肺部功能迟迟未见明显改善。更棘手的是,在后续的脱机训练中,夏先生多次尝试脱离呼吸机均以失败告终——血氧饱和度骤降、呼吸频率紊乱,不得不重新使用呼吸机。主治医生魏皓玮回忆:“患者肺部实变严重,气道分泌物多,脱机窗口期极短,每一次失败都让团队倍感压力。”
面对困境,医院迅速组织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、感染科、康复科等多学科会诊,调整治疗方案:一方面通过纤维支气管镜精准清理气道,结合大侧卧位通气改善氧合;另一方面引入早期康复理念,在患者镇静镇痛期间即开始四肢被动活动,预防肌肉萎缩。护理团队更是24小时轮班监测,细致调整呼吸机参数,并利用脱机筛查量表动态评估患者状态。“我们制定了‘阶梯式脱机’策略,从每天短暂试脱机逐渐延长至数小时,每天记录脱机时长,同时加强营养支持和心理疏导。” 重症二区护士长钱蓉回忆说,医护人员每天在病床旁鼓励夏先生,用写字板与他沟通,帮助他建立信心,脱机间歇,患者在写字板上写下对医护人员的感激。
转机出现在入院的第21天。经过前期充分准备,夏先生再次尝试脱机,这一次,他的血氧指标始终稳定在95%以上,自主呼吸节奏平稳。当呼吸机管路被撤下的那一刻,病房里响起掌声。治疗过程中,康复团队全程介入,通过肢体功能主被动训练,如床上脚踏车等方式,帮助他逐步恢复肌力,通过呼吸功能锻炼,如吹气球、指导腹式呼吸等,帮助他改善呼吸功能。顺利脱机后,医护人员每天协助患者下床活动,从床边功能锻炼到在病区走道内锻炼。 编辑:张萍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