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姜堰区教育局突出“三化”,擦亮区域家庭教育品牌。
队伍建设突出专业化。从2017年起,先后培养了170名左右国家心理咨询师、120多名社会工作者,为家庭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,经验做法得到了《江苏教育》推介。2019年至2020年,区教育局从国家心理咨询师和社会工作者中面试遴选了100人,分两批送至苏州参加专业化培训,确保每所学校有1-2名家庭教育种子教师。
家校共育突出校本化。各学校结合实际情况创新开展家校合作,形成校本创新案例。实验小学聘请本校在职优秀教师、退休优秀教师、家长代表,组成家庭教育专家团队,设立“成长无忧工作室”。工作室成员定期与家长面对面,就家庭教育问题进行集中会诊,并提出解决方案。学校还开发“家长众筹课程”,由家长担任课程的主要开发和实施者,新华日报·交汇点新闻多次推介,并入选泰州市“双减”工作优秀案例;第二实验小学组织“师生家长共写成长书”,开启师生家长携手共进的“自主学习行动”,以“成长书”记录学生、教师和家长共同成长的经历。东桥小学打造“教师妈妈”舒心服务团队,关心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,把舒心服务传递给学生,努力提高家庭教育的贴切度。
载体打造突出特色化。在全市范围内建设唯一一所“新父母学校”,面向全区招募教师义工300多名,吸引新父母2000余人,以“我和你一起读”共读课程为抓手,通过线上、线下等方式每周固定开设共读课程,通过共读,让父母与孩子获得了沟通密码,增进了情感的交流。每周在线上、线下进行家庭教育专题讲座,对特殊家庭进行上门服务,至2021年9月底,开设近2000场家庭教育专题讲座,逐步提优区域家庭教育生态。2021年秋学期至今,新父母学校先后设立锦联社区、二实小淮海校区等6个周末家庭教育服务点,区域内各学段、各学科骨干教师志愿参加公益服务,吸纳区作协、书协、棋协等部门力量,共开设低年级写话、中年级习作、手工(扎染)、奥数等近14门课程,面向全区学生家长线下开放,解决了数千家庭周末孩子“去哪里”“学什么”的难题。
编辑:陈玉霞
|